按常理說,一個人隨著年齡增長,見聞也會隨之變多,對事物的想法也會跟著變得豐富才對。可是筆者卻恰恰相反,人愈大,對很多事物都無法產生很大的感想,我把這現象稱為逆成長。察覺到之後,我開始思考並整理當中可能的理由。
其一是對生活的麻木感所致。人之所以會變得麻木,很多時候是因為承受了超越自身極限的負面情緒或壓力,於是身體開啟防衛機制,以麻木感對抗極端的負面情緒。筆者雖然也經歷過不如意的事,但不認為程度足以令身體啟動麻木感來保護我(當然也有可能是逆成長這個現象弱化了我對事情殘餘影響的印象)。
其二是對事物的理解不足。為了避免偏見,筆者傾向了解那件事物的大概脈絡/運作方法後,才會產生想法。而這樣做的弊處是除非本身對那方面熟悉,否則大概要花上一點時間在理解事物這件事上。簡單來說,筆者腦裏的資料庫完全不夠,需要輸入資料才能夠有一定質素的輸出,否則只能出現片面的看法。而資料庫這東西,很依賴平日的所見所聞和閱讀量。按道理說,這些習慣最好從小培養,不過中學老師說過的一句也是讓現在的我頗認同,他說過中學畢業後到踏入社會之間的幾年是建立資料庫的上佳時機(當然他不是用「建立資料庫」這個說法)。嗯,好一句上佳時機,對我仿如一記當頭棒喝。
其三和上述兩個原因有點不同,或者某程度上是一種相反:腦內有太多雜亂想法,不能有效組織。如果是這個理由的話,寫作是種把腦裏所想的好好整理,然後表達出來的過程,一個很好的練習方法。筆者雖然不算得上完全擱下筆,但創作沒有寫日記或是感想文之類的來得直接地能把腦海的思緒和想法抽出來化為大家能讀懂的文字。再一句簡單來說,懶惰的筆者完全沒有練習。
這樣寫出來,逆成長的大概原因好像變得清晰——筆者資料庫完全不足+疏於練習。實際上這更是一個惡性循環,把人困於缺乏理解以致不能產生想法,因此毋需要表達的僵局中。
標題的「在寫作中重新變回話多的人」是一個我很喜歡的作家的個人簡介,也是我希望在寫作這回事中尋回的感覺。
ns216.73.216.239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