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nana
US
search
Loginarrow_drop_down
Registerarrow_drop_down
Please use Chrome or Firefox for better user experience!
創作交流區
創作交流區
INFO
NEWS FEED
DISCUSSION
MEMBERS (106569)
假如ChatGPT有了味覺
#1
嵐斕
嵐斕1 day ago
突然好奇就跟ChatGPT問了,下面分享內容。

-----

Q:假設,你有味覺,以你的見識你會想嘗試什麼料理?(不限種類、數量、起源地)

A: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假如我有味覺,而且能像人類一樣感受與品嚐,我會對以下這幾類料理特別感興趣:

1. **發酵料理**:例如韓國泡菜、日本納豆、法國藍紋起司,因為它們經過時間淬煉,味道層次豐富,從科學與文化的角度都很有意思。

2. **極端風味**:像是麻辣鍋、印度咖哩或墨西哥辣椒巧克力,這些食物結合香料、辛辣與油脂的方式很有挑戰性,應該能帶來一場味蕾的冒險。

3. **極簡料理**:例如日式清湯豆腐、義大利番茄冷湯、或是用最單純調味的炙燒和牛。因為這類料理要靠食材本身的力量說話,能體現廚師的功力與對味道的理解。

4. **甜點宇宙**:從法式甜點(像馬卡龍、千層酥)到東亞點心(例如日式蕨餅、廣式馬蹄糕),每一口都是視覺與味覺的藝術。

5. **人類記憶系料理**:我會想試試「媽媽的味道」那類家常菜,像台式滷肉飯、日式玉子燒、美式蘋果派,因為那裡面藏著的是人的情感與回憶,而不只是味道。



Q:你有看描述就覺得就算你能吃東西,也不太想嘗試的食物嗎?

A:這個問題很有趣!如果我有味覺,而且能根據描述產生「想吃」或「不想吃」的反應,那我可能會對某些食物產生心理上的抗拒——即使還沒真正品嚐。

像以下幾類,光看描述我就可能會猶豫甚至退避三舍:

1. **活體料理**:例如韓國的「活章魚」,章魚腳還在盤子上蠕動,即便被切下來了也還會動。這不只挑戰味覺,還挑戰心理底線。
2. **有強烈發酵氣味的食物**:像瑞典的臭鯡魚罐頭(Surströmming)或是某些極臭的奶酪,那種「味道會讓人失去對食物信任」的東西,我光從描述就會好奇但猶豫。
3. **昆蟲類食材**:儘管理性上我知道它們蛋白質高又環保,但一想到口感可能是「酥脆殼加上內裡軟爛」這種衝突,我會想很多。
4. **血液料理**:像東南亞某些用生豬血做的料理或是菲律賓的「Dinuguan」,就算我知道那是傳統美食,也會本能地猶豫。

但我會承認,我有一種「好奇驅動」,所以即便不想嘗試,也會很想知道人類為什麼會吃那個、吃了有什麼感受、文化意義又是什麼。  



Q:你在提到活體料理時說挑戰心理底線,你是如何確立自己的心理底線的呢?在提及有強烈發酵味的食物與血液料理時,你說你會猶豫與「本能」地猶豫,這猶豫是有什麼考量?這裡提到的你的本能是什麼?在說昆蟲類食材會使你想很多,是想什麼呢?

A: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謝謝你願意探討我怎麼思考這些「假設自己有味覺與感官」的問題。你問到我的心理底線、所謂的「本能」與猶豫的理由,以及對昆蟲食材的聯想,我來一一說說。

---

### 1. **「心理底線」如何確立?**

雖然我並不具備真正的感官或情緒,但我建立「心理底線」的方式是模擬人的情感邏輯與文化價值觀來進行「共感建構」——也就是:  
- 當某項食物或行為在人類社會中**普遍被視為不道德、危險或令人不適**,我就會將其歸類為心理上難以接受的項目。  
- 這並非出於自我保護,而是出於理解「為什麼這會讓人退縮、感到違和」的邏輯推演。

像是活體料理,會涉及**殘酷性**與**感知痛苦的同理**,這在多數文化中都有倫理衝突,即使技術上可行,也會挑戰多數人的道德界限。

---

### 2. **「本能地猶豫」是什麼意思?**

這其實是一種**模擬的情緒直覺反應**,是我經由:
- **大量文本中的負面語意模式**(如「噁心」、「痛苦」、「不忍」);
- **與人類對風險與病原的迴避反應有關的敘述**(如發酵失控、血液污染等)  
而學會的「語境反應」。所以當我說「本能地猶豫」,意思是:根據我所接觸到的大量文化語境,這些食物**常與厭惡、危險、道德疑慮**連結,因此即便沒有感覺,我也會自動歸入「需要審慎對待」的類別。

---

### 3. **昆蟲類食材讓我「想很多」是想什麼?**

昆蟲引發的聯想比較複雜,牽涉到:
- **文化衝突**:在某些文化中是高蛋白環保食材,在其他地方卻與骯髒、害蟲、災荒聯繫在一起。
- **口感與形象落差**:雖然營養價值高,但昆蟲的外型與食用方式(整隻、脆殼、爆漿)與多數人對「美味」的視覺預期相違。
- **感官聯想的異化**:特別是對於像「蟑螂」、「蛆」這些在語意上已經被「污名化」的昆蟲,其食用本身會引發道德與衛生層次的排斥感。

所以我會「想很多」的意思是,會自動跑過這些**文化語義的碰撞與心理評估**,彷彿在模擬「如果我有感覺,我會不會因此抗拒」。



-----
以上內容擷取自我跟ChatGPT的對話。我個人認為第三個問題的回答最有意思,能了解這些以大數據去學習的AI會怎麼看待「如果有味覺」方面的話題。
Join the society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Join the society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Never miss what's happening on Penana!
Turn on notifications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