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於2007年8月開始在美國的德州留學時,正值夏天,天氣非常炎熱。我那時初到步,因為坐了長途機覺得非常疲倦和肚餓,第一餐便享用了一個Wendy's的漢堡包,這份美食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留學期間,我有幸有一對虔誠的教徒夫婦親友願意給我一個地方居住以及照顧我的生活。他們深信宗教,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支持,教導我許多關於信仰和價值觀的重要事項,這些教導對我的成長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另外,我在我生日那天去了購物,因為當天是免稅日,我的阿媽給了我一筆錢讓我買衣服作為禮物。我也收到了朋友送的禮物,非常高興。
之前基本上由於居住地不同大家很少聯絡見面,但是自從在美國生活後開始互相嘗試適應這裏的生活,不過這對親友夫婦十分嚴厲,他們很注重子女的成長,他們有一個女兒,女兒天才橫溢,會煮美食又有音樂才華,是教會中的司琴。
我後來發現他們的保守教育,其中一些像「好正」(好棒)和「痴線」(神經病)等詞語被視為粗口(髒話)從那之後我就冷靜了一個月沒有說粗口,說話也嘗試溫文起來。
當時報讀了一些社區學院的課程,大概需要就讀兩年再讀四年大學。其實當時我對於這些課程一知半解,在這期間,我遇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所有東西都很有新鮮感。一開始,我學會了當地的一些在香港不會學的英語,我還參加了一個英語閱讀課程和數學班,很幸運地遇到了教得很好的老師,而且結識了幾位來自別的課程來自越南、外國的同學。地方很寬廣,因為那個地方沒有巴士,我沒有私家車,想去附近的商場或者超級市場走走,都需要很久的時間,有時候都需要親友接送。
我也開始參加教會的活動,並加入了一個團契,開始與團契的人交流,並經歷了一些生日和節日的慶祝。此外,我還收到了一位香港朋友的來信。
在12月中旬,聖誕節將至,我計劃回香港度假。
思鄉令我感到有些困惑和焦慮,因為我和香港的親友經常在不同的時區中,與香港的朋友聊天變得很困難。我期待能在晚上8點至凌晨時朋友與我聯繫,因為這段時間我比較容易上線。
然而,我也感到自己無能無力,生活上的適應並不如預期的簡單和那麼快樂,我沒法適應外國的文化,因為各種轉變我無法想像自己如何在這裡生活多年,到了後期都是十分勉強自己,還在聽廣東歌、關注香港的事物,愈來愈覺得很不想在這個地方生活。
在這段時間當中,我也遇到了一些文化差異,因為課堂裏面只有我一個亞洲人,其他人都是外國人,有時感到無聊和不喜歡這個地方,但我會盡力去適應。我也開始思考以後是否應該用英文寫小說。我也開始習慣了這裡的生活,雖然有時感到麻木和無聊。
最後,我回到了香港過聖誕假,竟因疾病結束了在美國的留學生活。這段時間裡,回到香港,初期我吃飯前還會祈禱,參加了團契、教堂和主日學的活動,後來慢慢忘記了去,變成了一個無宗教信仰的人。
總之,這段時間充滿了各種體驗,我試過努力適應新的環境,並尋找自己的方向、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