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頭札記·兒時的酷暑
小的時候,對夏天的酷暑沒有一絲辦法,那是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的初中期。
沒有電風扇,沒有空調,甚至連電都沒有,只有蒲扇和樹蔭。
我們這群小孩會偷偷下水,不過總會被大人發現,最後的結果無一例外被打一頓。
到了晚上,多數的時候沒有風,這時候唯一有點風的地方就是河道上,於是大家都會拿著席子鋪到橋上,要麼坐著,要麼躺著,在閒聊中,感覺可以忍受了,才會回家睡覺,不過也有在橋上睡到天亮的。
大約1983年的時候,生產隊在莊子東的小闊河養魚,在橋邊建了一間小房子,爺爺奶奶被弄到這裡看魚,有時候我會和爺爺奶奶一起在這裡過夜。
橋周圍的幾戶人家,到了晚上就會扛著席子到橋上睡覺,爺爺奶奶也會帶著我去。
人群中有個按輩分算堂弟的楊小馬,一不留神,從橋上掉了下去,他父母吓壞了,大叫著跑了下去,抱拉上來,發現竟然沒有受傷,大家都感到很慶幸。
東台河閘在漲潮的時候關,沒有潮的時候開,小闊河和東台河聯通 ,水位很淺,沒有橋之前,這段河是有垻的,水位高時在水下,水位低時高出水面,土很軟,楊小馬才逃過一劫。
在我的幼年記憶中,寒冷可以烤火,唯獨酷暑無處可逃。
令人厭惡的夏天,只有一樣是令人無比嚮往,那就是棒冰。
一輛二八大槓,后架上綁上一只木箱,一邊騎車一邊用木塊敲著箱子,發出“噠噠”的聲音,這種聲音,對於我們這幫小孩來說,不啻天籟之音,甚至比賣砸糖的擔貨郎銅鑼聲還要好聽。
這就是走村串戶買棒冰的,糖水棒冰五分錢一支,雪糕要一兩毛,用現在的眼光看來,簡直是白送,但在那個年代,五分錢也是大錢,畢竟一斤南優米才二毛一。所以絕大多數時候,我們只能無奈地聽著漸行漸遠的“噠噠”聲。
有一次老媽給了我五毛錢,告誡我要省著用,不巧下午莊子上就傳來了“噠噠”聲,我飛快地跑出去,捧了一捧棒冰回來。
老媽遠遠看看我捧了這麼多棒冰,氣壞了,留下兩支,捧上剩下的八支追上賣棒冰的,退了回去。
這件事被傳出老遠,以至於好幾年後,外莊子上的人到我,都會拿這事取笑我一番。
在文學層面,對酷暑的印象只有《水滸傳》裡的一首詩:赤日炎炎似火燒,滿田禾稻半枯焦,農戶心裡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後來網絡上有人把後句改成了“農戶曬死無人曉,幹部領導吹空調”,也算是與時俱進,非常的應景。
圖片來自網絡。
ns216.73.216.8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