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無意間在圖書館內挑選了第三排第十三個書架的第十一本後所抽出來的一本書——袁瓊瓊所著作的《兩個人的事》。這本書總共有十篇短篇小說,以第一篇為書名,後續的篇章中也反覆以男女、母子等等「兩個人之間的關係與連結」作為劇情的主軸進行創作。其中,我對於後面的四篇〈青春〉、〈媽媽〉、〈柔軟的心〉以及〈患難〉的劇情安排、人物關係等等尤其感興趣,因此後續以這四篇為主角進行心得分享。
首先,〈青春〉這一篇典型的描寫出從男孩、女孩再到長大後的少年、少女,在前半部分如同青春的故事一般,以男主角松川的視角去描述他對於自己在面對究竟是對情梅竹馬小緣抱有什麼樣的情感以及朋友阿米對小緣以玩感情的心態下的糾結與掙扎。直到結尾以小緣出國的離場以及後續死亡的消息,同時也在宣告松川的青春走向墳墓。看完整篇後,我對於小緣的死亡感到驚訝,但劇情也因此豁然開朗。正是因爲小緣的死亡解釋了她為何要回國再見松川一面,以及小緣在察覺到松川有意湊合自己與阿米後對松川感到死心,因此不再去天天上門找松川。在故事中,這對少男少女無疑是極致的含蓄以及將豐沛的感情全數隱藏在內心的最深處,甚至會達到一種下意識地壓抑自己的情感從而無法真正了解自己。在這樣的情況下雙方都無法表達自己內心最真摯的情感,最終只在結局留下默默地遺憾以及悲哀。但或許這正是青春獨有的特質,所謂的「愛情」的情感還只是一塊沒有被打磨甚至尚未被挖掘的璞玉,正是經歷過情感後從而主動或被動的成長,並將其細細打磨。但在那之前,那塊最純粹沒有被加工過的璞玉也是如此重要且可貴。
再來是〈媽媽〉這一篇,在講述家暴環境下的母子如何相依為命,同時也因為特殊的環境下,使得母子倆產生如膠似漆的黏膩情感。故事從兒子對媽媽的依賴以及兩人間無比堅定、珍重的愛,接到後來母親展現出偏執、霸道的一面,使得還不會明辨是非的兒子在對於母親的威逼以及愛之間迷失方向,最後產生那種又愛又懼怕的矛盾心理。我認為從這裡可以看出一個作者袁瓊瓊在劇情設計上的習慣,總是在故事最後一個情節的撰寫上進行一個破題、翻轉,打破先前所架構好的「已知設定」在最後丟下一個震撼彈,並以一種強硬的溫柔呈現出來。同時這篇也不同於前半部分的短篇都以男女之間的情感(無論是青澀的少年年女還是出軌的男女)但直到這篇開始描寫母子之間那種心靈交融,即使恐懼、害怕卻又難分難捨,愛恨交雜的情愫,這點是非常有趣的。
第三篇〈柔軟的心〉以一種跨越倫理的設定去講述本該成為叔嫂關係的二人,卻因為小叔大同是母親蕭太太出軌下生出的孩子,因此在這樣悲劇下出生注定無法被蕭家接納;而嫂子知美透過窺視大同的生活以及相片,逐漸產生同情、愛慕之情,以及後來對於蕭家的不理解(在此之前都還沒有講出大同不是蕭家的孩子)。雖說涉及到倫常道德的界線,但我認為如此的劇情安排依然是有趣的。我認為知美之所以會對大同投以關注除了他在蕭家的特殊性外,更是因為他的外型、內在有別於「端得正、做得直」的蕭家人以及在較為纖細的體格差異上都讓這個身為「外來者」的蕭家媳婦知美能夠跳脫出必須乖巧、聽話、沒資格講話的小媳婦身份,因此產生一種惺惺相惜的情愫。所以我認為知美在定期拜訪、帶食物給大同時也是在對於自己內心壓抑的性格的抒發以及補償,就像是在撫慰、療癒自己的內心一般。其中,我認為知美的一句話非常有意思,小說中寫道:「如果大同留在家裏,也許就是個平平淡淡的小叔,然而之美現在覺得與大同似有糾結命定般的關係,倒似桎梏。」而此正是通篇的核心重點,將這兩人的命運糾纏在一起。
最後一篇〈患難〉回到男女之間的關係,講述著寄宿在老朋友家的龍生在老友小孟的年輕懷孕妻子阿美突然喪夫下,無意間擔任起支撐家庭的角色,以及承擔照顧故友的妻小逐漸與其成為家人模樣的劇情。當中不只是關於與故友妻子一起生活中漸漸親近卻尷尬的關係,更是五十歲的老男人與二十六歲新婦之間的代溝和距離感。我覺得文章有趣且巧妙地分成了三個階段的劇情來鋪成,從最一開始龍生來到老友小孟家住,並與其日日暢談。第二個階段老友突如其來的中風死亡,使得龍生負起安頓好小孟妻小的責任,並開始與阿美生活、扶養剛出生的孩子。最後一個階段藉由龍生苦惱阿美作為年輕的寡婦是否該為其尋覓佳人以及一直默默不語的阿美終於落淚挽留作為急轉直下的結局。這篇小說講的或許不是所謂的「愛情」等等,但在描寫一種對於穩定生活、家的渴望還有生活中所產生的依賴感,最終而形成兩人之間的關係。如此巧妙的運用也是讓我相當喜歡、讚嘆。
總結《兩個人的事》這個短篇小說合集中,作者袁瓊瓊常用如生活思考般平淡卻又深刻的方式去描寫故事內容,即使是多麼驚濤駭浪的事情也像是生命中的其中一個交叉點,在生命的洪流中成為曾經濺起的一滴水花。而利用前面的劇情建立一個完整的背景設定,在結尾來個驚喜般的急轉直下或是震撼彈也讓我身為讀者在閱讀時,即使閱讀著相對日常的情節也依然能將整個劇情烘托到一個高潮點。同時,我認為有趣的是,整本書在不同的故事中都展現了某種壓抑性,無論是青春少年對於感情的懞懂與壓抑;母子之間看似親密無間卻又是沈重之愛的壓抑;在與公婆住在同一個屋簷底下沒有話語權的小媳婦壓抑的內心;老男人與年輕新婦間因時代、身份隔閡所壓抑的話語。我認為這些都是展現一種華人社會對於情感、身份等等方面的壓抑性,那種無法言說的情感在一段關係中是最大的弊病,但同時也因此使故事產生了獨有缺憾的美感。
回到「兩個人的事」這個的書名,不管是以什麼樣的身份、角色所建立的關係,都是在種種的因緣際會中無意間形成。就像作者在後記寫道:「『患難』感覺上像看自己的舊照片,不很像現在的我;但,畢竟還是自己。」我藉由故事中兩個人的關係去看到自身的過去、現在、未來,此即是我認為在閱讀時重要的一環。
ns3.14.144.240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