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和酒都是個我很害怕討論的話題,百物必會有一疏,在看不完的資料中,總有看漏或理解有誤。但人生就是這樣,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茶是什麼?茶是沖泡在熱水中的芳香飲料。先別跟我說冷泡什麼的,我都知道,我也懷疑冷泡或許比熱泡更早出現,但在效率方面熱泡更能快速地把茶葉的味道和香氣泡出。茶的起源算是很難考究,但似乎大家的共識都是茶葉源於中國。早在唐代,陸羽便曾在《茶經》中提到「茶之飲,發乎神農」。
至於神農,距今近5000年,不知道是人,是神或是一個氏族,相傳他有透明的內臟,只要藥草是有毒的,服下後他的內臟就會呈現黑色。但在《史記》中,神農氏而是一個氏族,且曾經統治天下。順帶一提,神農氏亦是農業和草藥醫學的發明者。在《神農本草經》中提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喝茶最初是為了解毒,算是藥物的一種。茶其實本不是茶,而是荼,也解作苦菜,算是藥物的一種。
即使至今,茶仍被認為有益於健康。以下粗略地舉幾個例子。
- 抗癌:茶被認為可以抑制咽癌和胃癌細胞的生長。
- 保持視力:β-胡蘿蔔素在體內發揮與維生素A類似的作用,具有維持視力的作用。
- 抗衰老:茶中單寧的抗衰老作用是維生素E的18倍。茶是一種高品質的鹼性飲料,可以預期具有抗氧化作用,特別是因為現代人大部份都是弱酸性。
- 減肥:兒茶素可降低血液膽固醇水平。皂苷亦有助於分解脂肪。
- 抗菌:兒茶素在臨床上也用作白血病的輔助治療。對O-157具有很強的殺菌力。對葡萄球菌、霍亂弧菌和幽門螺旋桿菌也有效,還可以預防感冒和蛀牙。
- 提高免疫力:維生素C和天門冬胺酸和精氨酸有行氣活血的作用。
- 降低高血壓:類黃酮和兒茶素均有降血壓的作用。
總而言之,茶在早期是以藥物或飲品流行起來。雖然茶在各方面都不算是生存必需品,但因茶引起的衝突並不少於像主要糧食的大麥,大米或我們上期的主題-胡椒。
茶的發音,大概都可以追溯至中國,粵語茶(cha4)的發音,在16世紀被在澳門定居的葡萄牙商人首先利用,故葡語中的茶亦和粵語的cha相同,茶的發音亦因葡語傳到了印度,變成chai。在17世紀,荷蘭通過荷蘭東印度公司,從事了茶的貿易,從閩南語的茶(thee)中,透過貿易,把發音廣泛地傳到歐洲,英國的tea,法語的thé,西班牙語中的té,德語中的tee,皆是因此而來。
茶可以大約分為六種:綠茶(例:龍井)、紅茶(例:祁紅)、青茶/烏龍(例:大紅袍,鐵觀音)、黃茶(例:君山銀針)、白茶(例:松溪白茶,白毫銀針)、黑茶(例:普洱)。很多人說茶是發酵的產物,但這是錯誤的。在六種茶中,其實只有一種真的算得上是發酵,這就是黑茶。其餘的並不算是發酵,嚴格來說,極大部份的茶是一種酶氧化/半氧化的產物,而非科學角度上的發酵。
我寫到這裏便停下了筆,並且開始思考氧化和發酵的定義,且向了不少專家求助。最簡單的解釋就是,氧化需要氧氣,而發酵則不需要。如切開蘋果,和氧氣接觸後果肉會變黃變啡,這就是氧化。而麵包的發酵其實是可以及在無氧的環境進行,通過酵母或細胞內的酶進行氧化還原反應(Redox Reaction)。
說回茶,直至今時今日,香港的歷史仍然能在茶飲中體現。無可否認,香港至今仍是中國的一部份,茶飲文化源於中國,曾幾何時抹茶其實是來自中國而非日本,當時稱為點茶。的確,日本把抹茶文化深化,及後演變成抹茶道等,這個等下再談。當年茶在中國並不是普羅大眾能負擔的,皆因抹茶的製法繁瑣,在元朝為免茶工藝過於勞民,便「廢蒸改炒」,成為了日後散茶普及的原因。
在大航海時代開始後,西方國家首次在中國發現茶,荷蘭傳教士把茶帶回荷蘭,及後荷蘭王室在線1688年光榮革命後入主英國,其妻子瑪莉二世也把茶葉帶到英國。當時英國已經流行飲咖啡,咖啡館雖然多,但在男尊女卑的時代,女性是不可進入咖啡館的。故女王瑪莉二世愛喝茶的事跡廣傳後,英國女性紛紛仿效,這就是High Tea的由來,英國亦成為了茶葉的消費大國。田於茶葉在當時仍然是由中國生產和銷售,這也成就了白金大量流入中國,亦導致了龐大的貿易差。英國為了解決這貿易差,便向中國大量傾銷罌粟,也就是今天廣為人知的鴉片。
說回英國的茶,眾所周知,英國的茶和中國的茶大分別。英國喝紅茶為主,這是種比烏龍更為氧化的茶,據說本來英國人也是想喝綠茶的,但在船隻航行時日夜溫差大,且途中亦有風雨,導致茶葉再次氧化,變成了紅茶。大家都知道,紅茶自身並不算討好,英國人也有同感,故在茶中加入砂糖和牛奶,令口感變得順滑之餘,味道也變得更容易人口。
後來,中國在輸掉鴉片戰爭後,香港成為英國的殖民地,這種喝茶方法也在香港變得普及,也因英國主張開放香港作貿易港,令檸檬等柑橘類水果被引入和普及化,也就成了檸檬茶等飲品。也因香港成為了貿易港,工人的工作變多,對咖啡因的依賴亦日漸增強,一般的奶茶或咖啡變得不夠提神,在當時還在港口的蘭芳園便把兩者混合,創造了鴛鴦。單用茶的演變,就能看到百多年的香港歷史。所以說,食物便是文化最好的紀錄,對我來說,由食物出發看世界歷史比死記硬背有趣多了。
對了,抹茶文化和茶道。在唐代,日本已有留學生和僧侶前往中國學習,茶在當時是為了令僧侶在打座或冥想時提神,後來品茶成為了一個貴族間稱為闘「鬥茶」的遊戲,比的是茶的品種/品質等,這種遊戲變得異常盛行並在民間廣傳,甚至成了一種賭博遊戲,有些人不惜押上房子。理所當然地社會變得一片混亂,當時的統治者便禁止了這種遊戲。然後,代替鬥茶遊戲的東西出現了,這就是茶道。
在此時,中日往來逐漸變多,中國的工藝品也漸漸進入日本,由當初比茶葉品質到了比見識,各貴族互相比較各自從中國購入的茶工藝品,包括陶瓷,瓷器等。茶當時是貴族的飲品,茶會最開始其實是貴族比較對茶/中國工藝品的見識,也算是鬥茶的另一種玩法。茶同時亦是僧侶的飲品,兩者的結合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融合,村田珠光(1423–1502),把茶飲和禪宗哲學融合,後來,變成了茶道。
簡單說一下茶道的流派。茶道中最有各的流派是「三千家」的三大宗家,最大的裹千家流,大多為貴族服務的表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具體的分別不算太大,如步數和左右腳先後等小節。我個人對茶道的感想是,這是一個最安全,也最優美的品茶方法。上面提到過工藝品當時大多從中國進口,所費不菲,故在茶會中雙方(即主人和客人)都格外小心,另外一個出發點則是為對方着想。
也許有點太抽象,我舉個例子。如抹布的摺疊方法,是主人會優雅小心地摺起,令看著的客人看得舒服,及後主人家拭擦茶具一是為了保養茶具,二是為了確保客人使用的茶具潔淨。當時拭擦時的方向等也是同時考慮了即使茶具意外脫手,也減少/低對茶具甚至客人的傷害。
當然,兄弟爬山,各自努力。有段時間,各人劍走偏鋒,令當時的百姓無所適從。後來,侘寂(Wabi-sabi)的審美就出現了,簡單地說算是欣賞不完美和自然的美。期追求極致的完美,不如接受當下,令身心平靜。對於侘寂,我的理解可以說是絕對不完全,但這是我為我而寫,也是紀錄我個人的學習。一段竹子,也許不是絕對對稱,顏色也不是完美的平均,甚至表面上有刮痕,但這也是美的,不必強求,也不必為此心浮氣躁。我認為這不適用於個人成長,因為接受不完美和追求個人進步上多少有點衝突,也許因為這樣,人活著就多少有點痛苦。
有點離題了,說回茶。上期說胡椒的時候說過茶和胡椒一樣,都曾引發過戰爭。茶,其實是美國獨立的導火線,或許你有聽過波士頓茶會事件。這是一群革命黨派銷毀了東印度公司運來的一整批茶葉,因在1767年英國向進口茶葉的殖民地徵稅,當時居民覺得稅款不合理,便發動了這次事件。有趣的是,正正因為這次事件,喝茶被劃分為不愛國的行為,而代替品-咖啡,也就大規模地在美國出現。準確來說,咖啡在當時變成了供過於求的產品,品質參差之餘,因龐大的需求使餐廳不可能以義式做法提供咖啡。於是,一些餐廳便用大量熱水沖泡大量咖啡粉,是的,這就是美式黑咖啡的由來,也是美國對茶代替品的答案。18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KayRIYzHKI
近日我到了台中旅遊,才意識到手搖茶飲其實是茶進化的其中一個方向,喜歡與否,把含脂肪的牛奶和糖加入茶中無疑是對人類身體最「正確」構成的答案。以前在米的研究中詳細解釋過,人體對糖份和脂肪的需求,簡單帶過一下,糖份能快速被吸收和被腦部利用,脂肪則非常適合儲存,所以現代的茶飲流行並不道理。
我在台中去了家茶室品茶,聽司(侍?)茶師說,他們有為一些台灣的米芝/其林餐廳做無酒精的配餐,香港三星的Ta Vie也在來台灣時和他們合作過。以我個人口味來說,以茶代替酒做配餐的缺點很明顯,香氣即使和某些葡萄酒相似,在口感和酸度上卻有所欠缺,且如果選用熱泡,短時間內茶本體的香氣和味道變化太大,在配餐上缺乏一定穩定性。
我近日在一個比賽中也打算用清酒和茶的混合做配餐,無奈礙於葡萄酒贊助商和主辦方的阻撓,最後不能做出這樣的配餐,算是可惜。容我說明一下那時的Pairing思路,也算是留個記錄給自己。
茶的優勢在於餘韻較長,香氣亦豐富。但如上面所說,欠缺酸度和口感。
故我的策略算是很簡單,首先是以冷泡方法確保茶的穩定性。
選取餘韻較弱但前調強烈的清酒,配上餘韻較長的茶(比賽我選的是日日 亀の尾 混合 碧螺春),食物則是豆奶Burrata和蕃茄凍湯 。另外一個要配上港式的脆皮烤鴨和梅子,我則選擇了以旨味為主軸,酒體和餘韻比較強的古酒,混合香氣強烈的茶(27BY奧播磨 芳醇辛口 純米吟釀 混合 立山小種)補上了強烈的煙熏香氣。最後甜品是蕃薯口味的千層蛋糕和薑味Gelato,我用了本來較甜且風味近似蕃薯的亀萬 玄米酒 混合 奶香烏龍,主要為了放大Gelato的奶香,算是比較保守的Pairing吧。
具體調泡比例,侍酒溫度,容器等不在此詳細說明,簡單而言,清酒本來的酸度和酒體補足了以茶配餐本來的缺點。當然,我絕對相信有厲害的侍酒/茶師絕對能以一支酒/一種茶便完成配餐,我還是有各種不足。
所以,上述方法可以是茶未來的一個可能性嗎?混合葡萄酒或其他烈酒也可以是其中的一個選項嗎?18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ggpES5rg5r
我在台中去了好幾家雞尾酒吧,令我意外的是幾乎全部酒吧都有以茶才為原材料和烈/基酒混合,當我問為什麼大多酒吧會有這樣的做法,。另一家茶室的老闆也鼓勵我以茶才為一種原材料,而並非以完成品去考慮,至於以茶才為配餐飲品是否可行,老闆給了一個簡單卻耐人尋味的答案:作為廚師也好,作為侍酒師也好,萬物皆可用,就看個人歷練與修行。18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j02KB4jjV4
在香港,飲茶仍然是生活中重要的一環,這或許是為茶一早就決定好的配餐。點心偏甜,油份也不少,帶甘味或單寧的茶正好可以解膩,好讓你可以吃完整頓飯。在「飲茶」的設定下,每顆點心已經一個完成品,在不考慮分享的情況下,過程相對重複。人對味覺是有一定追求的,或是說人會追求味覺的變化,因為這是身體需要各種不同營養的自然反應。18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9QWYKjD8RX
在「飲茶」中,茶在配餐的理念是互相抵消,或算是Palate Cleanser。如以前在討論米中提到的,餸的存在是為了令飯變得易吃,茶的存在也是為了讓吃點心的體驗不沉悶,當然茶中的兒茶素也有解膩去油的作用 。這算是一種陰陽,正負兩邊走的配餐方向。
茶,以單一飲品來考慮,在世界上雖然流行,且味道多變複雜,但普遍大眾認知較少,也缺乏學習和了解的方法。市面上欠缺適度的規管,加上資料不透明,以上總總原因也令飲茶變得不像以前流行。雖說如此,冷泡,樽裝,奶茶,茶雞尾酒等,仍然在市面上可見,甚至越來越多,但茶室和茶葉店仍在逐漸消失。
前一陣子,在thread上看到有人談論葡萄酒出口下降,歸咎於年青一代不再喝酒,其原因眾說紛紜:價錢貴,老土,學習門檻高云云。茶也經歷過類似的問題,現實中也有了答案,就是:毋需普及化。
咸魚青菜,各有所愛,說到底,我非你杯茶,其實不必盡情地喝吧。
所謂細藝,有總比沒有好,卻沒有那個比那個高貴。合則來不合則去,不必勉強。
我喜歡葡萄酒,也喜歡清酒,也喜歡咖啡,也喜歡茶。同是一種材料,千百萬種變化。人也一樣,同是血肉之軀,卻有你我之別,各有不同故事。說起故事,有種飲品曾經成為過貨幣,和茶的歷史相約,甚至更早,那就是下期的主題:啤酒。
茶研究-暫告一段落。感謝看到這裏的你,也感謝每天努力看書打字的我。
ns216.73.216.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