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言:網紅訪港的直播亂象
在網絡坐擁三千八百萬訂閱的實況主IShowSpeed首度來港,意外碰上四月四日清明節公眾假期,造就大批民眾狂熱追隨其直播地點,場面甚至一度陷入混亂。其中一個為香港人詬病的直播場面,就是IShowSpeed遇上了一群集體脫去上衣揮舞並高歌的「白卡聯盟」,IShowSpeed顯然被這群人嚇到,抗拒地逃離現場。
先不談IShowSpeed的個人爭議,單單以他碰見「白卡聯盟」的瘋狂行徑而表露無遺的肢體抗拒,可見這群人不但沒有為直播添上趣味,還讓直播主角感到被冒犯。那麼,為何香港會出現這群自稱「白卡聯盟」的人呢?難道香港的年輕人都長歪成這樣了嗎?
先至聲明,本文旨在點出不當的網絡文化,並且從相關網絡人物檢視社會問題,是將會湊成一系列的專題欄目,絕非針對單一人士的聲討文。6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0GVko0Kfw8
二、「白卡文化」與「白卡聯盟」的起源與發展
「白卡聯盟」為香港的網絡紅人組織,於2023年成立,其成員包括上篇談及的劉馬車在內,活躍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以IG和YouTube為主)。這些人自詡「為香港人提供爆笑影片」,不斷拍攝自身脫序、無禮、甚至觸發法例的行為,以賺取流量關注。網上對這群人抱持的看法兩極,部分人喜好觀賞他們的影片,認為娛樂性高;也有部分人認為不應該追捧這些偏激分子,鼓吹不良的風氣。
據前文《我們壞掉了的網絡文化01|從YouTube崛起的性罪犯——劉馬車》解釋過白卡一詞的背景,以及介紹了劉馬車的事跡,我便不再重複解釋。而「白卡聯盟」這種由失控行為作為賣點的網紅,很大程度上啓蒙自一位叫做思覺老師的精神病患者,這號人物我亦會另開篇章談及,現在暫且聚焦回白卡聯盟上。
這個聯盟的起源,可追溯至2022年世界盃展開,香港收費電視台與各大商場聯合免費直播賽事,而一名網絡稱號為「勇狗」的男子在司儀正在進行介紹時,莫名其妙地走到司儀面前企圖打斷其發言,更重複叫嚷「is time to win」。由於場面看起來滑稽可笑,瘋傳於網絡上,該句英語文句成為白卡聯盟的標誌性口號。
在此之前,網絡上已經湧現了不少故意作出怪異行徑為賣點的紅人,更被網民們將這群人歸納為白卡聯盟。其後到了2023年3月初,劉馬車上傳標題為「白卡聯盟,終於齊人」的影片,可見不少在網絡上號稱「白卡KOL」的人物現身同一影片內,又沿用了白卡聯盟為題,成為了白卡聯盟正式成立的標誌。6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Q2yQkFrsdf
三、戲謔與污名化:以「娛樂效果」包裝劣根性充斥網絡
「沿途望出車外,是盛放的戀愛⋯⋯」這句歌詞,來自香港歌手洪嘉豪所推出的甜蜜情歌《黑玻璃》,卻遭到挪用為病毒式傳播的揈衫熱潮(甩衣熱潮)。
事緣在歌曲推出不久,有白卡聯盟成員便拍攝了一邊唱着歌、一邊脫衣並高舉着上衣揮舞,他們的影片背景通常都在公眾地方,例如港鐵車廂、街上、商店門前等,滋擾又荒謬的行徑引起廣泛的轉發以及模仿,逐漸構成短影音挑戰。有人甚至在盂蘭節時,特地到燒街衣祭祀亡靈的地點拍攝短片,畫面惹來網民批評不尊重傳統習俗。
這股連環效應,促使即使在歌手本人演唱時,台下也會有人自以為幽默地甩衣,惹來其他觀眾的不滿,認為這令歌曲變得「嘔心」,紛紛表示不理解相關行為。儘管洪嘉豪開腔回應指「大家如何聽這首歌是大家的自由、最緊要開心」,禮貌地呼籲聽眾不要介懷,亦不會控制大眾如何看待這首歌,仍然沒有淡化人們對白卡聯盟的壞印象。
因為爭議獲得流量,為了得到更多流量就要製造更多爭議,可想而知會構成一發不可收拾的惡性循環。白卡聯盟中不少成員其實也只不過是渴求關注的少年,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問題就是他們年輕得不知界線,同時用錯誤的方法去滿足自我。
2024年5月19日,15歲自稱自稱「光頭Bob」、「劉馬車接班人」的少年偕同23歲的葉姓男子,來到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進行拍攝。二人目標明確地走向香港傳奇樂隊Beyond主唱黃家駒的墓碑前,做出墳墓潑灑汽水、舔墓碑上的遺照及碑頂的結他浮雕、丟香、在墓碑上塗鴉等行為。他們當場就遭到警方逮捕,卻偏偏毫無悔意,仍將影片上載至Facebook和抖音平台上,激起廣大港人及歌迷的怒火。
雖則黃家駒的墳墓並非首次遭受破壞,但是公開讓人們看見毀壞過程的影片內容,無疑是極大挑釁。要知道黃家駒不但是Beyond的靈魂人物,更是許多樂迷心目中的精神領袖,眼見墳墓被少年以戲謔的方式毀壞,令到社會不得不嚴肅正視白卡聯盟衍生的負面影響。
他們自以為提供娛樂,扮演所謂的「白卡」,在公眾地方作出他們自詡的「行為藝術」,可是其所作所為對任何議題都沒有建樹,只是為博取流量、製造低俗的惡意炒作。諸般影片內容不單止強化受眾對精神病患群體的偏見與歧視,甚至將犯罪視為人生里程碑,扭曲了思想和價值觀,對社會帶來潛在隱患。
6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KnOVlEXItT
四、批判與反思:我們的社會出現了甚麼問題?
中國大陸有「慢腳文化」、日本東京有「東橫孩子」、美國各州有「起亞男孩」、北歐瑞典有「童兵危機」,縱觀世界各地,青少年的行為偏差以及犯罪問題似乎是屢見不鮮的社會漏洞。香港代表的「白卡聯盟」,也許只不過是過去被忽略的童黨問題,乘着現今網絡發達的優勢呈現到我們面前。
據前文提及,他們為了流量無所不用其極。那麼流量能為他們帶來甚麼利益?關注,巨量的關注。哪怕有人針對他們的行徑予以指責,在社交平台專注用戶互動的設計上,這些渴求關注的青少年所能夠獲得回饋,遠高於日常生活中可得的,剛好成為了他們填充需求的窗口。
換而言之,追求流量的世代,是極其孤獨的世代。
我在上一篇文章提出了將「白卡」與瘋狂行為掛勾的危害性,因此在此篇內容,我更加想集中闡述過度聚焦流量需求的青少年問題。
香港社會給予青少年的保護網是否足夠?是甚麼原因導致青少年沉迷於扮演瘋子?如果有青少年服務的機構可以吸納這群人,並且將他們的能力轉為產出正向內容,是否就能夠解決問題?我想,這些問題並非一介草民能改變,但是我可以從其他角度,在最低限度去緩和這些問題。
諸般網絡現象讓我不禁想起Neil Postman的著作《娛樂至死》,儘管書中是按照電視時代推論過分娛樂化的弊端,但是套用至網絡世代也沒有違和,亦沒有超出作者對人性的洞悉。我想,要是作者仍然在世,他一定不怎麼會訝異此般網絡亂象,只會慨嘆人們終究沒有嘗試去認識手機內的魔鬼。
正因為用戶活躍度對於一個社交平台來說攸關重要,所以在版面設計與互動按鍵上,都會盡可能提高用家作出反應回饋。例如Facebook會將按讚分成不同的情緒符號,但無論你按下何種情緒表達,平台數據都會算為一種讚好,演算法甚至會推送更多相似內容和廣告。又比如YouTube有倒讚的功能,可是既不叫負評或差評(英文也只叫dislike而非hate),亦不顯示倒讚數目以保障發布者免受網絡欺凌,加上官方統計數字也以觀看次數為準,轉移令到影片創作者趨向以聳動標題以獲取點擊量。
種種的社交媒體設計,都刻意讓使用者產生黏着度和依賴性,同時改變着創作者的創作型態,就如限時動態和短影音的出現,都是社交平台之間為了加強競爭力而增設的。
如是者,不管你是唾棄還是辱罵、是讚好或是倒讚,你觀看了這個內容,就是一個觀看次數;你分享了這個內容,就是一個網絡熱話。網絡是個放大鏡,演算法會迅速傳遞具爭議的內容,當某些不當行為被娛樂化,便會有其他同樣渴望關注的人相繼模仿。憤怒營銷也是營銷,只要有人對白卡聯盟任何一個成員的行為有所反應,不論是好是壞,他們都輕易獲得了他們渴求的關注,網絡互動獎賞了他們所作出的脫序行為,構成惡性循環。
然而最難解決的是,我們幾乎絕無可能完全放棄使用網絡。那麼,觀眾是否對於社交平台的互動機制有高度認知,就成了很關鍵的部份。
若然有幸有人讀到此處,請謹記,不要將任何人的意見和說法視為圭臬,包括這篇文章。每個人都只能夠運用有限的智慧與推論去嘗試緩和、解決已有問題,重點不在於誰能提出最完美的解決方式,而是在於群眾能否有批判性思維能力,為自己作出的每個抉擇負上責任。
正如Neil Postman深知不能要求大家拒絕娛樂媒體,社交平台也不能要求白卡聯盟停止一切脫序行為。不過,我們仍然可以去教育尚未崩壞的民眾,了解網絡中的隱患,明白社群連結的運作模式,再去選擇是否給予某類型內容關注。例如我知道有白卡聯盟這群人的存在,亦明白他們的運作模式,我便選擇不給予他們任何關注,甚至在帳戶設定中直接擋下任何有機會推送到我眼前的內容(善用封鎖與限制功能)。我不必要求他人去做同樣的事,但在我遠離諸般滋擾內容後,更加能夠好好使用社交平台作為一個傳播及娛樂的工具,不必再受到演算法牽動情緒。
唯有在知情的狀態下,人們才能做出對自身而言最好的抉擇,扭轉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
6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YIr95fEfOz
五、總結:如何在娛樂與尊重之間找到平衡?創作者與受眾需要共同承擔責任。
沒有人能夠憑一己之力改變整個大環境趨勢,然而互動程度高的社交平台只增不減,在公開、光速傳播的多媒體社群內,創作者與受眾正在共同承擔着責任。
白卡聯盟以踩界的瘋狂行為獲得了流量關注,這現象背後有其更複雜難解的脈絡、深層次的身分焦慮和價值觀偏差,非彈指之間可糾正的社會漏洞。在我看來,不同世代都總會有白卡聯盟這種特性的人存在,當這個世代的白卡聯盟年歲漸長,到了下個世代又會因應媒體接收習慣更變,而有了新的小團體博取關注。6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EO95xLrSkB
而當前我們需要認真反思的是,過度污名化和戲謔特定群體,是否一個恰當的娛樂內容?如並不恰當,又為何要不斷作出反應回饋,養育這群流量導向的人?
倘若受眾可以理解到網絡上每項決定和行為,都免不了如現實生活般環環相扣。簡而言之,你的行為模式、你的每個抉擇,都正在塑造你身處於一個怎樣的世界。了解這點,我們方得以根據自己對世界的期望作出相應調整,慎選觀看內容和改變使用媒體的方式,拒絕沉淪在娛樂至死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