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地利作者 卡夫卡
1883年,卡夫卡出生於一個猶太商人家庭,18歲時入讀布拉格大學修讀文學和法律。1903年,他正式開展他的寫作之旅。
恐懼,是卡夫卡人生的一個關鍵詞。他熱愛寫作,卻恐懼寫作,他認為寫作是為魔鬼效勞而得到的一種獎勵,是會讓他導向死亡的興趣。
這份像影子般纏繞他一生的恐懼,可追溯至他幼年時的創傷。卡夫卡自小就是個情感細膩敏感的孩子,容易把別人的話放在心上。
偏偏他的父親又是個暴脾氣,處事專橫,活在父權專制下的卡夫卡時常受到父親壓迫,每一聲呵斥都是一條掛滿銳刺的荊棘,鋪在他走來的路上,他稚嫩的腳丫被刺得一直滲血。
對這樣的父親,他極度厭惡,卻不敢反抗。卡夫卡捕捉到他性子裡的軟弱、關係中的不和諧,似乎有一種外來的異己力量在與他抗衡。這股在個體內部、個體與世界之間的格格不入,使他恐懼。
寫作是他唯一宣洩內心恐懼的方法,因此卡夫卡有很多小說都具有自傳體色彩,通過富有想像力的架空世界表述個人創傷,剝洋蔥般,層層解析內心的複雜情感,如下篇文章將討論的〈判決〉,書中主角格奧爾格和父親,根本就是參照作家自身與其父親為原型而創作的,能深切感受到格奧爾格在父親無理的淫威下,他的窘迫卻無可奈何。
卡夫卡在世的時間不長,年僅41歲便英世早逝。之前聽分享會,講者亮出卡夫卡的作息表,他白天要上班,下班後還花大量時間寫作,根本沒睡幾個小時。長期勞累,加上天生身體孱弱,染上結核病後八年便因病去世,於1924年與世長辭。
生前,卡夫卡把大部分稿子存着,沒有出版,所以他在世時並非一位出名的作家。他對作品有極高要求,總認為自己的文字無法盡述內心之意,時常否定自己寫下的作品,甚至死前託付好友燒毀他大部分手稿。但那位好友沒有如他所願,反手還把那些作品都出版了。不尊重逝者遺願,固然可惡,但也多得這位好友,卡夫卡才得以以作家身分名垂千古,成為世界膜拜的才子作者,生於現世的我們才有機會讀他的作品,借由文字感受這個使他恐懼的世界。
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8AR7VByJN4
卡夫卡 寫作風格
在我讀的那本《變形型》的前言中,它是這麼形容卡夫卡的寫作風格:
奇異吊詭的想像,違反理性的思維,不可捉摸的象徵,毫無邏輯的描述,⋯⋯(整部小說都是)建立在悖謬和荒誕上的。
筆者是挺認同上述說法,尤其因為我第一部接觸卡夫卡的作品是〈一次鬥爭的描述〉,大概是講主角和一個新認識的朋友逛着逛着,就莫名其妙地說自己愛上對方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我IG看那一篇的書評,網上也有原文。讀完第一次,真的讀得我一頭霧水,先不說看不懂作者想表達什麼,筆者連故事線也沒搞懂。但隨着二刷三刷,把一個個細節抽出來串連,故事的藍圖才得以拼湊出來(雖然不知道自己有沒有理解錯誤,但我覺得自己的解讀是講得通的)。
不過他後期的作品,如上文提到的〈判決〉、筆者現在正讀的〈變形記〉,整個故事脈絡都頗清晰,雖然作者的主旨還要琢磨,但至少沒再出現看不懂故事線的情況。
目前來說,筆者還是挺喜歡這個作家,在他奇幻吊詭的想像背後,蘊藏他對自己、對世界的細膩解剖。從他的文字,我看到人性的陰影面,卡夫卡用戲劇化的筆調把它們抬上桌面,荒謬中是赤裸的真實,不禁讓人有所共鳴。
下一章,將會討論卡夫卡自己最滿足的作品——〈判決〉,敬請留意。
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cJzbvWXVYl
參考書目
(奧)卡夫卡著,李文俊等譯:《變形記》(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8年)。
錢穎偉:〈恐懼——卡夫卡的存在方式〉,《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頁99-105。
圖片來源: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RoYvpe
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mFXkabsb0J
上述內容若有錯漏,還請各位不吝賜教。
ns3.146.206.0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