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審員 No.5:媒體人/自媒體經營者(31歲,女性)
你們知道這種案件的新聞標題怎麼下嗎?
「年輕女模命喪陽台墜樓,年長前男友成嫌」。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y1fLAWOxoG
或者,「現代戀情悲劇?舊愛現身,死前語音疑藏玄機」。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ydOtep5WAm
我以前是寫這種東西的人,我太清楚了。幾張照片、幾句話、幾個引用,我們就能拼出一個讓人願意轉發的「故事」。
所以當我看到證人A那段證詞,我的第一反應不是「她說得對」,也不是「她誇張了」,而是:她的說法太完整了。完整到像劇本。
當然,她也許真的很了解死者。也許她真的沒有誇張。但我們要審的,是一場我們沒親眼見過、沒有影片回放的死亡。而我們的材料,就是一堆「別人的說法」。
我不是說林祐誠就清白。我也不喜歡他沉默的樣子。可我更不喜歡一種氣氛——一種早就預設誰該死、誰該負責的劇場感。
你看我們這些陪審員,有的哭了、有的氣憤、有的在分析證據像在算數學題。沒有人願意承認:我們都在把這件事寫成自己的版本。
媒體是這樣,群眾也是這樣。現在輪到我在陪審團裡,我竟然也快忘了那個習慣——把故事停在「還沒確定」的地方。
她的死,也許有成千上萬個可能。而我們,不是來決定哪個最感人、最合理、最符合社會期待。我們是來面對一件最難接受的事實:有時候,沒有真相。
但——這個男人,這個從頭到尾幾乎沒說過一句話的男人,他知道真相。他看著我們爭論、吵架、悲傷、推測。卻一個字也不說。
我不喜歡這種沉默。它不是無辜,是控制。
他也許沒有親手推她,但他讓她死得像是自己決定的。如果這不算有罪,我不知道什麼才算。
ns18.221.160.2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