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伊瑪目(?)
二十五年的岁月流逝。自1953年政变后,巴列维国王在美国支持下铁腕统治伊朗,将这个古老国家变为冷战前线上的亲西方堡垒。然而表面的现代化与繁荣背后,民主和自由早已凋零,社会各阶层的怨愤如火山般在酝酿。1978年末,抗议专制和外国影响的示威浪潮席卷全国,最终演变为席卷王朝的全民革命。
1979年2月,德黑兰再次沸腾了。这一次,不是外来的阴谋,而是伊朗人民心底怒火的全面爆发。数十万示威者涌上街头,高喊着“打倒独裁!打倒美国!”的口号。黑色的头巾、白色的长袍和年轻人激动的脸庞汇成一片汹涌的人海。人群中有人摇晃着燃烧的火把,照亮一张张激动的面孔;也有人抬着同伴的遗体高喊"鲜血换来自由"。几辆烧毁的装甲车横在路边冒着黑烟,一些曾经荷枪实弹的士兵此刻与示威者紧紧拥抱,高呼着团结的口号。街道两旁,曾经象征王权的巴列维国王巨幅画像被愤怒的人群撕扯下来,取而代之的是殷红的烈焰和革命领袖的肖像。混在人群中的阿里鬓角已有些斑白,但他的双眼炯炯有神,仿佛又回到了二十六年前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
“兄弟们,我们成功了!独裁者要跑了!”一名年轻学生挥舞拳头激动地对阿里喊道。“我父亲当年就是被萨瓦克害死的,他在天有灵也会高兴!”阿里点点头,眼角泛起泪光:“是啊,孩子,我们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在人潮前方,示威者已经冲破最后一道障碍,涌入了国防部和秘密警察(萨瓦克)总部的大院。枪声稀稀落落地响着,但多数军警已倒戈或逃散。阿里挤进萨瓦克总部的大门,望见墙壁上挂着的沙阿肖像正被几个青年猛力砸碎。他一把夺过一面散落在地的旧国旗——那上面依稀可见被人涂抹过的狮子图案,这是巴列维王朝的象征。阿里攥紧旗角,心潮起伏:“摩萨台先生,我们没有忘记您。当年的斗争,终于有了新的结果。”
与此同时,在德黑兰机场,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国王正登上停机坪上的一架波音客机。他身穿笔挺西装,但脸色灰败憔悴。王后法拉拭泪抬头:“陛下,我们会回来的么?”国王苦笑一声,没有回答。几位随从拖着行李匆匆跟上。机舱门关闭前,国王最后回望了一眼远处骚乱的城市,不由自主地想起1953年自己曾被迫逃离祖国,又在西方扶持下重掌王位。然而这一次,他清楚地感觉到,身后的王座已无法挽回。随着引擎轰鸣,飞机冲上夜空,巴列维王朝在伊朗的统治也划上了句号。流亡海外的穆罕默德-礼萨国王在次年客死他乡,走完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几日后,德黑兰自由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胜利集会。人群中高举着许多照片:有霍梅尼的画像,也出现了摩萨台那熟悉的慈祥面容。年轻的一代或许并未亲历当年惨痛,但他们知道,这位早逝的老人象征着伊朗民族独立的理想。一位演讲者站在卡车上,声嘶力竭地向群众致辞:“今天是伊朗人民扬眉吐气的日子!我们再也不会让外国人奴役,再也不要独裁者统治!”他的声音洪亮,引来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和叫好声。一位演讲者站在卡车上,声嘶力竭地向群众致辞:“我们向摩萨台先贤致敬!向所有为自由牺牲的英烈致敬!打倒美帝国主义!”阿里站在台下,热泪纵横。他仿佛看见摩萨台就在前方不远处微笑着凝视着他的人民。
不远处,一些老兵模样的人也聚在一起。一名鬓发斑白的退役军官低声对同伴说:“一切都变了……美英情报机关当年花那么大力气扶植的巴列维政权,如今还不是垮台了。”另一人叹息:“若是当年没推翻摩萨台,也许国家早走上正轨了。”这番话引来周围人的共鸣。此刻的伊朗街头,看不到一面美国和英国的国旗,取而代之的是高高飘扬的三色国旗和宗教的旗帜。帝国主义在这片土地上的傲慢身影,随着王朝一起土崩瓦解。
在华盛顿的办公室里,已经退休多年的杰克静静注视着电视新闻里德黑兰沸腾的场景。窗外飘着细雨,他身旁的壁柜上摆放着昔日获得的勋章,如今蒙上了尘埃。满头银发的他露出一丝苦涩的微笑。当年运筹帷幄的年轻特工早已垂垂老矣,如今亲眼见证自己曾经一手促成的政权轰然倒塌。他缓缓摇头,自言自语道:“看来,我们终究是输了民心啊。”他不禁想到多年未联系的英国老朋友理查德,也许此刻在伦敦的安养院里,同样为当年的种种唏嘘不已。电视画面中,伊朗革命者冲进美国大使馆的镜头刺痛了他的双眼——几乎是对1953年那幕的宿命性回响。当屏幕上出现一张被示威者挥舞的摩萨台肖像时,杰克长叹一声,伸手关掉了电视。
收音机里传出激昂的波斯语广播和群众欢呼声,莫斯科郊外的别墅里,谢尔盖和几名老战友聚在餐桌旁收听国际广播。听闻伊朗王朝倒台,人人振奋不已。已近花甲之年的谢尔盖举起伏特加杯,豪爽地笑道:“同志们,敬这场迟来的胜利!也敬我们当年那些牺牲的伙伴!”战友们碰杯畅饮,有人感慨:“这一回,不是我们赢了伊朗,而是伊朗人民自己赢了。”谢尔盖微微点头,望向窗外茫茫夜色。半生的记忆涌上心头——那个血与火的1953年,以及此刻的激动人心的1979年,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遥相呼应。他默默举杯敬向黑暗中一个无形的身影:“摩萨台先生,这是您的人民最终赢得的胜利。”
革命后的最初几周里,自由的空气还在伊朗上空弥漫。一晚,在德黑兰大学的一间礼堂里,阿里应邀向年轻的革命卫队和学生们讲述过去的故事。当他说起1953年8月那惊心动魄的一夜,说起摩萨台如何拒绝屈服、许多青年为保卫祖国血洒街头时,台下鸦雀无声,许多人眼中泛着泪光。“我们当时虽然失败了,但正是那些牺牲激励了你们新一代,”阿里缓缓说道,“摩萨台先生在法庭上说过,他无愧于祖国。今天,你们也可以无愧地说,伊朗终于重新掌握在人民手中了。”随即,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一个年轻人站起来大喊:“摩萨台万岁!伊朗万岁!”呼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站在台上的阿里热泪盈眶,他感觉仿佛多年肩头的重担终于卸下。
革命胜利后,由领袖霍梅尼建立的伊斯兰共和国以宗教原教旨主义者为主导,左翼世俗势力很快再度被边缘乃至清洗。然而,胜利的联盟内部很快显露分歧。在胜利游行中就发生了小插曲:一些高举红旗和马克思画像的左翼青年与举着伊斯兰旗帜的宗教青年发生争执,互不相让。最终宗教派占了上风,红旗被迫收起,取而代之的是清真言的旗帜。
摩萨台的名字一度重新被传颂,人们将他视为推翻专制、抗击外国干涉的先驱。在他乡的坟墓里,这位迟暮英雄或许也能感到些许慰藉。
夕阳西下,德黑兰一座老旧的公墓中,摩萨台静静长眠于他故乡的宅邸庭院。他的墓碑上只有简单的一行字:“摩萨台——伊朗的儿子”。(当年统治者不许为他举行国葬,他的遗体便埋于故居。)微风吹拂,几朵鲜花和一小支蜡烛摆放在墓前,不知是哪位无名之辈送来。这些年里,终于有人敢于公开缅怀他了。墓碑旁,一位革命胜利后出生的青年人低头肃立良久,轻声念道:“安息吧,先生。我们没有辜负您的期望。”说完,他鞠了一躬,转身消失在暮色之中。远处传来悠扬的宣礼吟诵,仿佛为长眠的英魂祈祷。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映照着这片古老土地的新生。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争取独立自由的意志或许会被外力暂时压制,却绝不会永远消亡。1953年的阴影虽然笼罩伊朗二十余载,但终究未能改写人民自己创造历史的决心。历史的篇章翻过了一页,但摩萨台和1953年的记忆,将长久镌刻在伊朗人民的心中,永不磨灭。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txqctQwp1w
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euynWWPpmV
作者廢話: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GS7zzoXe5B
接下來會用其他視角寫這章被帶過的1978–1979年間的伊朗革命以及之前的一些內容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ImoMIJU77j
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5SaSfiz0Jv
之後會回到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Suez Crisis)
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c6dpuiuCs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