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柳,又有人稱為蟹棒或蟹肉棒,是一種經常出現在沙律、壽司、火鍋以及便利店便當中的加工食品。雖然名稱中帶有「蟹」字,但實際上並不含任何真正的蟹肉。蟹柳的主要成分是魚漿,通常由白身魚打成魚糜,再加入澱粉、蛋白質、鹽、糖、色素和香料等成分,經高溫蒸煮與塑形處理後,製成仿似蟹肉質地與外觀的條狀食品。
蟹柳通常呈長條形,表面光滑,外層帶有橙紅色的包邊,中心則為潔白,紋理與蟹腳肉相似。一般在超市或便利店可見蟹柳以整包冷藏出售,排列整齊。拆開包裝後,可見每一條蟹柳都以透明膠膜獨立包裹,便於取用與保存。無論冷食或熱食,煮、炒、蒸、煎皆可使用,處理靈活方便。
在各類料理中,蟹柳的應用非常廣泛。常見的日式沙律會將蟹柳撕成幼絲,混合粟米、青瓜絲與蛋黃醬,色彩豐富。壽司中亦經常出現,尤其在加州卷裡,配以牛油果、青瓜與紫菜壽司飯,外層再鋪上飛魚籽,視覺與口感皆具層次。此外,火鍋、湯品與炒飯亦常加入蟹柳作為配料。
我對蟹柳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一個普通的晚上。當時肚餓,煮了一包即食麵,順手從雪櫃拿出幾條蟹柳加入湯中。由於心急,忘記拆除外層的透明膠膜,結果整條蟹柳連同膠膜一起下鍋。煮好後才發現,膠膜已部分融化,漂浮在湯面上,如同半溶的塑膠薄膜。當時不以為意,照樣夾起來吃,第一口便感覺到異樣的黏滑質感,彷彿咬到一層薄膠袋,令人極不舒服。
即使在正常情況下,蟹柳本身的味道亦讓我難以接受。每次咀嚼時,總會嗅到一種微弱但明顯的氣味,既不像海鮮的鮮味,也不似魚漿的原味,而是一種略帶刺鼻的人工香味。細心辨別,甚至會覺得那種味道近似汽油或塑膠。這種氣味在口中久久不散,極其難受。
對其他人來說,蟹柳可能是一種價格便宜、方便烹調的食材;但對我來說,每次看到它紅白相間的外觀,就會想起那股令人難受的汽油味。直到現在,我仍然無法把蟹柳當作好吃的東西來看待。
ns216.73.216.14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