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聲雞鳴破曉時,秋風殺意起,然此日之炎炎,不似秋,倒似是夏也。糧草已備好,諸侯以齊聚,如是夢回牧誓之時,昔日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盟,是為王者之師,百姓相迎。今昭王出行之時,虎賁開路,防衛深嚴,亦有軍隊戒備,閒雜人等不得出戶。
至那渭水之㫠閱兵,見諸侯之軍軍紀嚴明,訓練有素,裝備精良。昭王大喜,接見各諸侯國君,見有三十七路諸侯出兵來此。因各地語言不通,難以有效統帥,遂昭王欲命一人作此聯軍之統帥。
然昭王卻猶豫不決,心中有四人可用,一為那宗室子弟姬陳是也,姬陳乃是心腹,然卻與諸侯之間相互不熟,難以管理;二為呂伋,因此於諸侯之中,威望頗重,然若是此戰得勝,齊國之聲望恐怕會更上一步;三為晉燮,晉國乃成王之弟唐叔虞之封國,原為唐國,今改為晉國,有血脈之緣,可放心使用。然晉燮之威望卻不足,難以服眾;四為南宮達,然昨日因無理取鬧,齊晉二國便將那先鋒之位讓出,若再命為諸侯聯軍主帥,勢必諸侯不服。
昭王只得默默嘆息曰:「我宗周卻無可用之將,又當如何是好。」
終下定決心,昭王任命曰:「此戰由齊公作為聯軍主帥,為右軍主帥,宗氏子弟姬陳則為右軍副帥;晉侯坐鎮左軍,為主帥,畢公為左軍副帥;六師統領南宮達為先鋒,打頭陣,虢公作副。
聞言,呂伋大驚,暗曰:「天子此舉乃是猜忌我齊國也,莫不是因那紀君進讒言也?那紀國之人怎如此可恨乎,亡我齊之心不死。」
見那太祝早己備好五穀六畜,九鼎八簋。見天時正好,昭王便登上祭壇,祭天。剎那之時,天上神光大作,編鐘敲響似鳳嗚,渭水滔滔戰鼓聲。周邦列國旗幟下,軍隊嚴陣以待,如似天兵出征,胸中舒滿志氣,莫皆乃周之精銳也。
卻見昭王念誦檄文曰:「夫之有夏之人,皆乃炎黃之後。昔日九黎作亂,黃帝逐鹿滅之。昔日三苗作亂,上古聖王皆定之。乃至今日淮夷作亂,威脅漢陽諸姬,此戰必滅之。細數淮夷有三罪,一為牝雞司辰,淮夷之人男女同居,陰陽顛倒,女耕男織,實乃有逆乾坤,不安本分也。二為九黎之後,血脈便是原罪,那三苗淮夷之人,乃是蚩尤之後,罪業滔天,赦無可赦,生於此世便乃罪也。三為侵略之戰,淮夷之戰,妄稱正義之師,實則顛倒黑白,所求不過私慾,奪周室之銅煉兵,攻打漢陽諸姬,使百姓流離失所,哀聲遍野,血染神州,欲絕周人之種,滅我有夏之文明也。
故而今召集周邦之諸侯,天下之精銳,不過乃為那慘死於淮夷之人討個公道。千年之前,虞舜因南徵三苗,道死蒼梧,那娥皇女英思念成疾,即便起初兩姐妹爭一夫,互相不順眼,卻於此時和解。兩人皆哭成淚人,染紅湘江,哭得那湘江之竹變紅,乃是:「湘妃竹」也。今時乃淮夷稱其乃三苗之後,此祖先之罪業,必將世世代代輪回不息,此乃道義之戰也,為聖王虞舜討回公道。此為天命之戰,不得出兵也。」
念罷,檄文隨火而焚,上達天意,下達黃泉,卻見雷霆霹靂,狂風四起,一頭金鱉爬出渭水,走至昭王身前。昭王大喜曰:「此乃吉祥也。昔日伏羲氏得河馬獻圖,洛龜獻書,一畫開天,悟得天天八卦;昔日鳳鳴岐山,周奉天命,伐無道之商。今又見此金鱉,此戰勢必功成。」
ns216.73.216.143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