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凱的論文草稿攤了一桌子,《香港開埠初期貿易史》的參考書旁,散落著幾張從圖書館掃描的泛黃報紙剪報。疫情下的線上論文指導會議剛結束,教授對他轉向“香港日據時期文化輸入”的主題表示肯定,卻沒料到他真正的興趣早已飄向了一個更邊緣的角落——香港棒球史。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c2NTGEvQe0
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FAny7NdKRc
“1941年,日軍佔領香港期間,曾在九龍公園附近設立棒球練習場,供日本僑民使用……”阿凱對著電腦屏幕念出這段文字,手指划過屏幕上模糊的老照片,照片裡幾個穿制服的日本人站在草地上,身後是尚未高樓林立的九龍。他想起陳伯說過,九龍公園曾是香港早期棒球場地之一,原來早在戰時,這項運動就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登陸過這片土地。
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CisgBMCJxB
真正的發現來自三天前。他在學校圖書館數據庫裡檢索“香港 棒球 歷史”時,無意中看到一篇1982年的《華僑日報》副刊文章,標題是《棒球在香江:一位台灣教練的觀察》。文章配圖里,一個皮膚黝黑、戴著棒球帽的中年男子站在一群香港學生中間,手裡拿著球棒,笑容靦腆。文字說明裡提到,這位教練來自台灣台東,是阿美族,受香港某國際學校邀請,短暫執教過校內棒球隊。
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J5K3NjT9ZL
“阿美族……台東……”阿凱的心猛地一跳,立刻把文章打印出來。照片里教練的眼神,讓他莫名想起雨晴表哥在海邊投球時的專注。
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TLRcmFShzj
晚上十點,雨晴的視頻電話準時打來。她身後是台東家裡的廚房,鍋里煮著阿美族傳統的“阿拜”(糯米粽),蒸汽氤氳中,她穿著簡單的T恤,手腕上的月桃葉手環綠得發亮。
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0SYMi0LHpV
“阿凱,你看我給你寄了什麼?”雨晴舉起一個木盒子,“我阿嬤找出來的,是我爺爺年輕時的棒球筆記!”
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K6yNt3PXJo
阿凱湊近屏幕,木盒子打開,裡面是一本用牛皮紙包裹的舊筆記本,紙頁邊緣已經磨損。雨晴小心翼翼地翻開,裡面是用中文和少量阿美族語寫的筆記,畫著各種棒球戰術圖,還有一些手繪的球棒和手套。
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cJJ8glfW7L
“你看這頁,”雨晴指著其中一張圖,“我爺爺寫的:‘棒球如海浪,需借勢,勿硬抗。台東少年以海為場,揮棒即聽濤聲。’”她頓了頓,聲音放輕,“我爺爺說,以前部落里沒有正規球場,小孩就在海邊用漁網當壘包,撿漂流木當球棒,反而練出了隨海浪節奏的揮棒動作。”
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4A9DJGftsL
阿凱想起那篇1982年的報紙文章,連忙把打印件拿到鏡頭前:“雨晴,你看這個!我找到一篇報道,說1980年代有位來自台東的阿美族教練在香港教棒球,你看照片里的人,會不會和你爺爺有關?”
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Plrw3uxSIw
雨晴接過手機湊近看,眼睛突然睜大:“這個帽子!我爺爺以前就戴這種綠色的棒球帽!還有這個手勢,他教小孩投球時就是這麼比劃的!”她翻到筆記本的最後幾頁,指著一段日期:“你看,1981年,我爺爺確實離開過部落一段時間,說是去‘外面教球’,我們都以為他去了台北,沒想到是去了香港!”
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VF7Lq6Wp9w
兩人隔著屏幕,都從對方眼裡看到了驚訝和興奮。阿凱重新讀那篇報道,裡面提到教練帶來了“台灣原住民獨特的棒球訓練方法,強調與自然節奏的配合”,還說他常對學生說:“棒球不是和球對抗,是和自己的呼吸、和風、和土地對話。”
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dAI2hDssHC
“這完全是我爺爺的口頭禪!”雨晴驚嘆道,“他說過,阿美族漁夫撒網要算准海浪的節奏,打棒球也要算准球的節奏,都是和自然打交道。”
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YQ6BUu5fyN
阿凱看著筆記本上爺爺畫的“海浪式投球”示意圖,又對比自己在九龍公園練習時的動作,突然明白了為何陳伯會說他的投球帶著“海風的味道”。原來雨晴表哥教他的技巧,源頭竟可能藏在香港幾十年前的棒球史里。
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fAv6TLRaYs
“雨晴,你爺爺有沒有說過在香港的事?”
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7ZszYeIpt2
雨晴搖搖頭:“他回來後很少提,只說外面的球場都是水泥地,沒有海邊的沙子舒服。現在想想,他可能在香港遇到了很多困難,畢竟那時候香港根本沒人打棒球吧?”
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RDic00Ilvv
阿凱想起論文里查到的資料:1980年代的香港,棒球幾乎只存在於少數國際學校和外籍社群中,本地參與度極低。那位阿美族教練在當時的香港,恐怕就像他現在一樣,是個孤獨的“棒球傳教士”。
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pwlFEtTubT
“我想把這個發現寫進論文裡,”阿凱突然說,“對比阿美族以海洋文化為基底的棒球風格,和香港都市夾縫中棒球的生存狀態。你爺爺和那位教練,就像兩座橋梁,連接著台灣的海和香港的水泥地。”
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piXEWShf5m
雨晴眼睛發亮:“好啊!我把爺爺的筆記多拍些照片給你,還有他以前用的那個木頭球棒,我阿嬤收在倉庫裡,下次給你看!”
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QPSFdFUcms
掛了電話,阿凱重新坐在書桌前,窗外旺角的霓虹燈透過窗簾縫隙照進來,在散落的論文草稿上投下斑駁的光影。他拿起雨晴發來的爺爺筆記照片,上面有一段話用阿美族語寫的,雨晴翻譯過來是:“球棒揮出的風,會記住土地的形狀。”
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pBywQCp21f
他想起雨晴寄來的台東細沙,現在就放在他的“天台球場”邊的小罐子裡;想起Kalis手套內側的名字,和照片裡阿美族教練手腕上隱約可見的月桃葉手環。原來歷史不是冰冷的文字,它藏在爺爺的筆記里,藏在舊報紙的角落裡,也藏在他每天揮棒的動作中。
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jNRBnN3sDH
作為孤兒,阿凱從未覺得自己與“根”有什麼聯繫,直到遇見雨晴,直到發現這段被遺忘的阿美族棒球史。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在九龍公園小草坪上的每一次揮棒,不僅是模仿大谷翔平,也可能在無意中接續著一位阿美族老人幾十年前在香港留下的棒球足跡。
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fBrdM2Zw7w
他重新打開論文文檔,在末章寫下:“1981年,一位來自台灣台東的阿美族棒球教練站在九龍公園的草地上,手裡握著球棒,面對一群好奇的香港學生。那時的他或許不知道,三四十年後,另一個在香港唐樓天台上揮棒的少年,會通過歷史的蛛絲馬跡,與他的‘海浪式揮棒’相遇。棒球於香港,或許始終是邊緣的,但正因如此,每一次揮棒才更接近它最本真的模樣——如同阿美族少年在海邊擊球,不為觀眾,只為聽見風與海浪的回響。”
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ekYhtqvRf8
台燈下,阿凱的影子映在牆上,與大谷翔平的海報重疊在一起。他拿起桌上的木雕小魚,小魚身上的波浪紋在燈光下顯得格外清晰。這一刻,香港的棒球史、阿美族的棒球筆記、雨晴的笑臉,以及他自己的棒球夢,在這個狹小的房間里,奇妙地交織在了一起。
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yNCeYm5JM7
他知道,這篇論文終將完成,但屬於他的棒球故事,才剛剛開始與更廣闊的土地和海洋,產生深刻的聯結。而那位幾十年前的阿美族教練,想必也會認同:無論在台東的海邊,還是香港的水泥地上,棒球最動人的,始終是那份與自然、與歷史、與自己對話的真誠。
ns216.73.216.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