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兩位好友,每次我說要去創業時,好朋友有容說:「行事要量力而為,否則沒有好結果。」另一位好友卻有相反的意見,修端會說:「要踏出舒適圈,才可以突破能力的界限。」兩位好友都有他的道理,但是我比較認同修端。
量力而為,衡量自己的能力,做自己能做好的事,這當然會有好結果,假如我去應徵文員,每天都做同樣的工作,一定能勝任,也能順利得到薪水,甚至幸運的話,能有秩序的升職,然而,這樣有序而安隱的人生是好事嗎?
量力,也叫自知之明,但是太有自知之明不就是把一個畫地自限,永遠把自己看低,我不能完成複雜的工作,我不能克服這樣的困難,我不能完成這樣的賽事,只要小小困難,我就「自知」下能完成。
只會量力,我們不會失敗,因從沒有面對過挑戰,更不會經歷困難,然而,以最嚴厲的說話來說,這樣的人,連成為失敗者的資格也沒有。
孟子曾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他的意思是在憂患和壓力下,人才會上進,在安逸的環境下,人是會懶散,和死沒分別,人如果在舒適圈久,人只會懶散起來,量力而為,正正是以最舒適的方式去應對世界,使自己越來越懶散,不願再增進自己,其實是漸漸變成沒有動力的人,就如孟子所說:「死於安樂。」
踏出舒適圈,會很困難嗎?當然。
任何嘗試都是痛苦的,古時王安石變法,嘗試解決宋代的經濟問題,他失敗了,然而,他嘗試過,而不是像宋代那些守舊官員,當宋代的危機不存在,他願意跳出為官的舒適圈,想挑戰自己,去拯救蒼生,即使他失敗,但是他留下的變法內容,也影響了後期宋代及後世的政策,尤其是教育政策。
同樣,有人跳出舒適圈,是成功。
例如愛廸生,他經歷過無數次失敗,如果他量力而為,失敗了很多次就不願再去做實險,那我們今天應是沒有電燈,還有居禮夫人,即使沒有資金,沒有專業的實驗室,仍是進行多次實驗,最終發現鈾,後來也發現放射性物質的重要性,對科學作出重大的貢獻,如果她衡量自己的經濟能力,覺得自己無法擔起沉重的實驗開支,恐怕今天我們的科學史應該需要改寫。
我完全不贊同有容,是因為人不應自我設限,什麼是量力,誰替你量?你自己量嗎?你怎量呢?你為自己打了一個很厚重的框架,從此你告訴自己,你不能走出來,因為你沒有好結果,我很想說,自你替自己困縛起,你已經沒自由,你甚至沒自我價值,因為最看不起的自己的人,正是你自己。
或許走出舒適圈,得不到世人定義上的成功,但是你挑戰了自己,在挑戰的路途裡,你成長,你突破舊的自己,最重要你沒有用一個框架去局限著自己的發展。
心靈是自由,想法是自由,我的能力是無限,更是無可限量。
這才是人類能不斷進步的原因。
我們往昔能發明電,今天能發展人工智能,正是我們不會量力,我們才會進步,超越往昔的自己,這才是人類文明優勝的地方。
最後我決定去創業,不再做一份我沒有興趣的工作,創,才是進步的展現,突破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感呀!
6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gUlr0tj4r7
6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E3gp5CBX29
6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RFZ4H0N1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