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明今天心情輕鬆,工作告一段落後,他突然想起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於是拿起手機撥通了小周的電話。小周最近被派到方格晶片科技當總經理,他是整個計畫中的關鍵人物之一。這家工廠雖然規模不大,但技術含量卻極高,李天明對小周的進展十分關心。
「小周,最近在那邊適應得怎麼樣?」李天明開門見山地問道,語氣中帶著關心。
電話那頭,小周聽到熟悉的聲音,頓時放鬆了些。「還好,天明哥,只是有點不習慣。這裡的晶片真是太小了,凡事都得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得清楚。有時候要調整一些參數或觀察結果,實在挺麻煩的。不過其他方面還行,沒什麼大問題。」
李天明聽後點了點頭,心裡暗自思量,晶片光刻這一行確實不同於他們之前做的礦石加工,要求的精度與技術水平完全是另一個層次。「那你們最近的產量怎麼樣?」他繼續問道,想更深入了解生產進展。
「目前一天大概能刻出70片晶片,良率大概在92%左右。」小周回應道,語氣中略帶一點遺憾,「雖然理論上應該能達到95%甚至更高,但我們還在調整設備和測試中。現在主要是機器人的參數和數據還不夠多,所以需要花點時間去調整。」
李天明仔細聽著,腦海中飛快地計算著。「那20,000片晶片大概要什麼時候能做好?」這批晶片是他們為了南美三座資料中心準備的核心硬體,至關重要。
小周停頓了一下,快速核算了數據。「天明哥,如果保持目前的生產速度,切割成晶片,12吋可切500多一點,一天可以做3,500片左右,10天左右應該能做出3.5萬片。如果你要安排南美那邊的資料中心施工,現在可以開始規劃了。因為等到硬體部分準備好,我們的晶片應該也封裝完成,到時候可以一起發送過去做測試。」
李天明聽到這裡,心情稍微放鬆了一些。「很不錯,看來進度還在預期範圍內。那我們這邊的封裝測試效果怎麼樣?」
「封裝測試沒什麼問題,現在良率高,晶片的精度也很好。這次的測試讓我們學到了不少,比如如何更好地調整光照和光刻的參數。這些都是我們成功的關鍵。」小周的聲音中透露著一絲自信,顯然他們的努力已經見到了成果。
李天明頷首,這讓他更有信心。他稍稍停頓了一下,轉而問道:「你有沒有考慮什麼時候開始轉向3奈米製程?」
小周的回答充滿了技術熱情。「從技術角度來說,我很想下週就開始做3奈米的測試,但現在工廠的產能還是我們最關心的問題。先穩住5奈米的量產,等到一切都上軌道了,我們再來考慮3奈米。等試驗場滿載一段時間,穩定後,我猜應該會在正式工廠投產時,我們才會全面進入3奈米製程。」
李天明聽了小周的計劃後,欣慰地笑了笑。「你有這個志向很好,但也別高興得太早。我贊成你先以穩定產能、賺錢為主。這畢竟是我們進入半導體行業的第一步,如果能夠把5奈米的產品打響,讓市場知道它接近3奈米的功能,我們的訂單就會源源不斷。」
「你說得對,天明哥。」小周點頭同意,「我們目前的產品其實已經接近3奈米的標準了,只要能穩定在這個水準,接下來轉向3奈米就不是難事。」
「很好,你這邊的情況讓我很放心。南美那三座資料中心的施工我會和他們的工程團隊確認時間,一旦硬體施工開始,我會讓你們的晶片同時發貨過去,進行全面測試。」
李天明接著補充:「不過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尤其是半導體這一塊。我們要不斷創新,保持技術領先,這樣才能穩住我們的市場地位。」
小周明白其中的道理,於是點頭道:「天明哥,你放心吧,我一定會全力以赴,把這個工廠的產能提上去,爭取做到最好的良率和產量。接下來的3奈米計畫,我們也會一步步按部就班來實現。」
掛斷電話後,李天明坐在辦公室的椅子上,腦中飛快運轉。這一切的佈局、計畫,從礦場到半導體,從翡翠到晶片,都是他長期謀劃的結果。現在,整個版圖已經開始成形,但他知道,接下來的每一步都至關重要。
他回憶起初次進入礦場的時候,那時他只是想在翡翠行業中站穩腳跟,沒想到如今已經擴展到如此龐大的業務範疇。李天明很清楚,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行業已經無法單獨支撐他的未來,必須依靠高科技才能繼續擴展。
想到這裡,他又撥通了通宵資訊中心小許的電話。
「小許,最近的數據處理系統運行得怎麼樣?」李天明問道,語氣中透著一絲期待。
「天明哥,一切運行正常,我們的系統目前能同時處理大量數據,速度比以往快了不少。這也得益於你們那邊提供的新型晶片,效率大大提高了。」
「很好,我們接下來還會有更多的晶片供應給你們系統升級,到時候我希望整個資料中心能實現全面自動化處理,減少人為干預。」
小許答應道:「沒問題,我們會繼續優化系統,配合你的晶片進行升級。」
掛掉電話後,李天明深吸一口氣。他知道,未來的挑戰仍然很多,但只要他們堅定前行,這條科技與傳統產業結合的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
---
李天明坐在辦公桌前,回憶起最初設立資料中心時的艱難經歷,那時候,他所需要的晶片全部都依賴外購。當時市面上5奈米晶片非常昂貴,光是主機板上的核心晶片就佔了整個資料中心40%的成本。他們的資料中心總花費達5億,其中2億都是用來購買20000片晶片,這意味著每片封裝好的晶片價格高達1萬美金。
當時的李天明知道這樣的成本根本無法長久支撐他的業務擴張。隨著數據需求的增長,他意識到資料中心需要不斷擴展,如果每次都要花這麼多錢在晶片上,未來幾乎無法想像。他也清楚,這樣高昂的價格讓他在競爭市場上處於劣勢,因此尋找降低成本的途徑成為他的首要任務。
ns216.73.216.143da2